摘句:

言则慈俭,行乃贪残

  • 言则慈俭,行乃贪残;辩足以饰非,势足以威物;得则名己,过必尤人1。此病最深,虽学无益。坐忘论
  • 小人诈而巧,似是而非,故人悦之者众;君子诚而拙,似迂而直,故人知之者寡。省心杂言
  • 小人未得志也,尾尾焉2;一朝而得志也,岸岸焉3刘基·《郁离子·公孙无人》
  • 以忠沽名者讦4;以信沽名者诈5;以廉沽名者贪;以洁沽名者污。忠信廉洁,立身之本,非钓名之具也。有一于此,乡愿之徒6,又何足取哉!省心杂言
  • 巧辩者与道多悖,拙讷者涉世必疏。省心杂言
  • 智不逾奸,伐之莫胜;知不至大,奸者难拒。忠奸堪易也。上所用者,奸亦为忠;上所弃者,忠亦为奸。长短经
  • 无智无以成奸,其智阴也;有善无以为奸,其知7存也。长短经

  1. 尤:责备,怪罪。
  2. 尾尾:谦卑低下貌。
  3. 岸岸:骄矜狂妄貌。
  4. 用忠诚来沽名钓誉的人,会诽谤别人
  5. 用诚信来沽名钓誉的是狡诈之人
  6. “乡愿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论语·阳货》中,孔子将其描述为“德之贼也”,意思是败坏道德的人。指那些看似忠厚老实,实则狡猾奸诈之人。
  7. 知,良知。

人须在事上磨

问:“静时亦觉意思好,才遇事便不同,如何?”
先生曰:“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。如此临事,便要倾倒。人须在事上磨,方能立得住;方能静亦定、动亦定。王阳明·传习录上
又问:“静坐用功,颇觉此心收敛,遇事又断了。旋起个念头,去事上省察。事过又寻旧功,还觉有内外,打不作一片。”
先生曰:“此格物之说未透。心何尝有内外?即如惟濬1,今在此讲论,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?这听讲说时专敬,即是那静坐时心,功夫一贯,何须更起念头,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,乃有益。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那静时功夫,亦差似收敛,而实放溺也。”后在洪都,复与于中、国裳论内外之说。渠皆云:“物自有内外,但要内外并着功夫,不可有间耳!”以质先生,曰:“功夫不离本体,本体原无内外。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,失其本体了。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,乃是本体功夫。”是日俱有省。王阳明·传习录下

  1. 陈九川(1494~1562),字惟濬,初号竹亭,后改号明水,江西临川人,祖籍安徽宁国,王守仁的学生,明朝正德九年(1514)进士,官至礼部主客司郎中。

利可共而不可独

  • 言诺而不与,其怨大于不许。礼记·表记
  • 用赏贵信,用刑贵正。鬼谷子·符言
  • 卒未亲附而罚之,则不服,不服则难用也。卒已亲附而罚不行,则不可用也。故令之以文1,齐之以武2,是谓必取3。令素行以教其民4,则民服;令不素行以教其民,则民不服。令素行者,与众相得也。孙子兵法·行军篇
  • 人即专一,勇者不得独进,怯者不得独退,此用众之法也。孙子兵法·军争篇
  • 人不率,顺不从;身不先,则不信。《宋史》
  • 利可共而不可独,谋可寡而不可众;独利则败,众谋则泄。省心杂言

  1. 通过思想工作使听令。
  2. 用硬性的法纪使一致。
  3. 必取:必定会取得士卒的敬畏和拥戴。
  4. 在日常让大家养成遵守法纪的习惯。

御之不善,骥不自千里也

  • 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老子
  • 视卒如婴儿,故可与之赴深;视卒如爱子,故可与之俱死。孙子兵法·地形篇
  • 起之为将,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。卧不设席,行不骑乘,亲裹赢粮,与士卒分劳苦。卒有病疽者,起为吮之。卒母闻而哭之。人曰:“子卒也,而将军自吮其疽,何哭为?”母曰:“非然也。往年吴公吮其父,其父战不旋踵,遂死于敌。吴公今又吮其子,妾不知其死所矣,是以哭之。”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
  • 御之不善,骥不自千里也。吕氏春秋·孝行览

民之所好好之

  • 夫治民与自治,治彼与治此,治小与治大,治国与治家,未有逆而能治之也,夫惟顺而已矣。顺者,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,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。黄帝内经
  • 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礼记
  • 劳谦虚己,则附之者众;骄慢倨傲,则去之者多。抱朴子·刺骄
  • 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,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,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。……这里是两条原则: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,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;一条是群众的自愿,由群众自己下决心,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。毛泽东
  • 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 孟子·离娄下